——中医经典回归临床教学40周年
(第一临床医学院提供)
1.案例概述:
中医经典是中医临床学术精髓与核心所在,也是中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传承、弘扬、推广中医经典,关乎中医人才培养、关乎中医未来发展,是中医教育与临床“守正创新”最重要使命和职责。
经过多年沉淀,依托于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国家级(卫生部)重点专科建设,发挥“经典回归临床”优势,中医临床基础课程(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及教学团队建设一步一个脚印,与大学同发展、共成长,课程凸显“理论与临床结合、经典与现代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教学与服务结合、课程与体系结合”特色,已建设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为中医人才培养做出新贡献。
2.背景缘由:
我校历来重视中医经典教育和发展。自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成立初期,即开设了《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易解》、《温病学》课程。1979年,成立中医临床经典教学组,随后相继成立伤寒论教研室、温病学教研室、金匮要略教研室。1984年,在熊曼琪、陈纪藩、彭胜权等老一辈教授的倡导下,提出“中医经典回归临床”,在全国率先开设临床基地——仲景学说病区、热病病区,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病证,取得卓越疗效。创立“中医经典回归临床,医教研同步发展”教学新模式,在全国中医经典学界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经过多年积淀,2010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典临床研究所成立。研究所由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三个教研室及脑病科、内分泌科、风湿病科三个病区组成,在中医临床经典理论与教学、经典临床运用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3.主要做法:
(1)发挥中医经典教学优势
以中医经典教学为重点,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课程凸显“理论与临床结合、经典与现代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教学与服务结合、课程与体系结合”特色。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搭建“三位一体”中医经典教学运用平台,即线下课堂学习、线上自主学习和临床见习实习。线下课堂学习,以团队主编的全国规划教材为主,参以案例版、拓展版教材,重在基本理论学习与知识点掌握。线上自主学习,以团队建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广东省精品课程、广东省在线开放一流本科课程为主,重在拓展信息,加深知识层次,强化辨证论治思维能力。临床见习实习,以回归到临床专科为主,参与部分案例讨论,见识专业老师临床运用经典理法方药基本思路与临床疗效,增强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三个平台交叉互补,丰富了知识学习与思维培训空间。
教学改革实践中突出案例式和探究式教学。借助临床基地实录拍摄的名老中医、教授查房视频,围绕经典教学内容进行编辑,突出诊断与鉴别诊断引导,辨证思维训练,逐步形成临床教学案例资源库,构建中医经典案例教学体系。有利于解决理论与临床脱节的问题;让学生们切身感受中医经典魅力,增强中医认同感和自信心。
(2)分阶段多层次培养优秀人才
随着中医经典教学改革深化,以“经典回归临床”为特色的教学改革覆盖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及继续教育。2006年在中医学专业中新增了“中医经典与临床”方向班,受到了学生的热捧,2019年针对全校学生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以考促学“读经典”。每年均承担20余个班种,拓展课程9门,年均课堂教学近4500学时,构建了具有经典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成人教育及本科早期:即大学第二年第4学期,开设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课程,重在基础,把握相应辨证体系及具体方证辨治规律。
本科后期:即大学第四年第8学期,创办全国独一无二的中医学专业经典方向班,重在提高。在经典方向班案例教学方面,充分发挥病区优势,探索让学生积极参与疑难病例讨论,同时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三个教研室老师同台授课,共同面对来自临床真实的疑难病案进行集体会诊,尤其结合各专业相关理论进行剖析,展现中医经典的各自特色与优势,同时突显其不足与贯通运用必要性。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医经典贯通运用切入思路与方法,深受学生好评。开设“《伤寒论》 案例实训” 课,通过小组讨论构建演讲报告,在学生的分析讨论思考—老师的点评解答—学生的再思考过程中,有助于培养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拓展经典方药灵活运用。
拓展教育阶段:为了进一步传承推广经典, 1994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经典教学团队及国医大师邓铁涛等老一辈教授引领下,熊曼琪教授领衔创办首期“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2010年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倡导、由李赛美教授领衔首创国际经方班。至今已举办全国经方班21期,国际经方班11届。先后邀请海内外150余名经方专家授课,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法国、泰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地学员参加学习;最多一届线上线下听课达13.5万人次。广州经方班”以开班最早,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规格最高,集结了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经方专家而享誉海内外,被誉为经方推广的“播种机”,经方人才的“黄埔军校”。
4.效果启示:
(1)创新课程,建设一流中医经典教学平台
以中医经典教学为重点,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课程凸显“理论与临床结合、经典与现代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教学与服务结合、课程与体系结合”特色,已建设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广东省精品课程,广东省本科高校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广东省在线开放一流本科课程、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教学团队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团队,拥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个、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4个,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南粤优秀教师3名,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2名,“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名,多名教师荣获“受学生欢迎的任课老师”、“优秀临床带教老师”及“优秀硕博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教学团队成员担任相应的全国高校中医类专业核心课程联盟理事长和副理事长,连续十余年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2)经典病房,助力强化经典特色临床思维
历经三十八载,经典临床基地已逐渐形成了内分泌科、风湿病科、脑病科三个特色专科,共有155 张病床,先后被评为卫生部国家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区域诊疗中心,成为中医经典应用临床的排头兵。2020年,响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颁布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三个专科进一步推进中医经典病房建设与管理,延续和深化“中医经典回归”特色,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为指导,以经典方药为支撑,形成各具特点的专科病种诊治图谱,构建经典中医诊疗体系,贯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病房专科建设,打造出可示范、能推广的中医经典病房示范样本,以中医经典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3)科研反哺,探索未来中医拔尖人才培养
对接中医药现代化和走向世界的发展要求,强化科研探究能力训练、在科学研究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是培养未来中医拔尖人才的重要举措。
2015年,中医临床学科实验室进一步升级,在学科带头人李赛美教授带领下,充分发挥和利用实验室,临床与基础相结合,逐步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1)中医临床经典传承模式及课程体系创新;(2)岭南温病证治规律应用及理论体系构建;(3)构建中医临床经典防治风湿病、糖尿病、脑病等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体系。开发降糖三黄片、通痹灵、二藤通痹合剂、二藤通痹颗粒、类风康丸、南续益母颗粒、翁花袋泡茶和苓丹片等药物作为院内制剂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疗效显著,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年销售额可达千万级。“经方现代应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相关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三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及三等奖3项。
(4)学科建设,重视经典人才学术传承发展
学科属于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学科的二级分支,目前已获批准进入第二轮建设。目前以“中医临床经典防治重大疾病的理论传承与创新”为学科方向,加强学科队伍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产生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医大家,如何志雄、刘赤选、何汝湛、刘仕昌、熊曼琪、陈纪藩、彭胜权、李国桥等,并进行了良好的学术传承,涌现出林培政、李赛美等一批知名学者,以及学科后备带头人林昌松、吴智兵、朱章志、刘敏,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学术梯队,形成中医经典“科研-教学-临床”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平台建设,与燕山大学开展岭南伤寒、金匮及温病流派文献,当代经典大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知识发现研究;开展广州市中医院、深圳纯中医治疗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宝安中医院,新疆喀什中医院,山西吉县中医院,重庆北碚中医院,海南省中医院等临床基地的临床查房指导。形成经典特色学术成果,如科普系列丛书《图说伤寒论》《图说金匮》等,如建立全国首家经方经方展馆经方阁桂枝苑,该展馆建成既是经方教学、科研、临床研究的资料库、成果馆,又是经方普及、推广的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