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巡礼

学院巡礼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巡礼 >> 正文

探索混合式教学新生态 助力医工融合人才培养

——医学信息工程学院物理教研室教学示范案例
发布日期:2024-05-16    作者:     来源:     点击:

(医学信息工程学院提供

一、案例简介

《医用物理学》是我校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中医学及临床医学等10个专业重要的基础课,是中医药院校医学、工学学生掌握物理学基础知识、培养物理思维、提升科学素养的核心课程。物理教研室团队秉承“共融、共探、共振”的教学理念,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持续构建中医药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数字化资源,探索混合式教学新生态,以深度学习教育理论为指导:精选“医理工”交叉融合主题内容,建设“六库一体”教学资源;构建线上自主学习,线下深度学习的“双课堂互补”混合教学模式;聚焦临床案例,开展同伴探究,全程将思政教育融入案例教学,在探究问题反复训练下达到师生情感价值同频共振,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科学素养;依托线上平台实施“多元分阶段”综合评价体系,贯穿全过程并指导课程持续改进,推动“知识建构-能力养成-价值塑造”的进阶式学习过程,助力培养医工融合的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历经14年迭代创新,课程推广范围不断延伸,教学成效显著。

二、解决的教学问题

1、物理基础理论抽象繁杂,知识点碎片化,学生难以理解。

物理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知识点繁且环环相扣,学生缺乏深度加工、反思总结和迁移理论知识的能力,抽象的课程内容增加了学习难度。通过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将课程内容进行逐级解构,分层教学,提供优质的学习辅助资源,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具象化,化虚为实。针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物理现象,采用动画和虚拟仿真软件自主开发了200多个数字资源,化抽象为具体;录制了101个教学微视频,配套设置随堂讨论和练习,形成在线开放课程。基于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设计知识图谱将课程内容逐级解构;利用思维导图将碎片式学习资源逆向重构,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关联。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深度加工,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可视化,促进抽象知识的理解,解决“难理解”的问题。针对难理解的概念及物理现象,深入挖掘应用情景,构建更具校本特色和区域特色的“临床医学案例库”“医学应用微课库”,促进学生对物理学在医学应用的深层理解。

2、学生缺乏分析情境及模型构建能力,高阶思维难以建立。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和机械记忆,学习过程中缺少反思,缺乏运用物理学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临床医学问题及案例的能力,难以建立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往往停留在浅层学习,高阶思维培养效果亟需加强。从课程整体性出发,团队创设线上线下混合式“五步教学法”,教学内容以“章”为单元,分为易学点→重点→难点→高阶点。整体教学流程按照“课前导学-线上自学-差异辅导-线下课堂-教学反思”五步进行。线上学生利用MOOC资源,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形成知识的贯通。从课程两性一度出发,线下课堂聚焦医工融合案例,实践深度学习模式,通过案例教学、同伴教学等方式梳理重、难点问题,开展交叉学科知识融汇,进行高阶拓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3、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意识,自主和深度学习难以持续。

传统教学中学生分析真实情境机会少,未形成运用物理语言和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思维惯性,需要找到学生兴趣制高点作情境式创设,提高学生深入参与度。低年级学生医学基础知识薄弱,对前沿医学专业知识感兴趣但主动参与物理学知识学习的意愿弱,还未具备将物理学知识迁移及应用于临床或实际的能力,缺乏持续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内驱力,亟需提升基础课程重要性的认同感,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

三、案例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构建“医  +    +  工”交叉融合教学体系,建设“六库一体”数字化教学资源。    

1医+理+工交叉融合教学体系

基于“新医科”“新工科”背景,精选物理学与医学、生命科学交叉融合教学内容,构建“医++工”跨学科交叉教学体系(见图1)。兼顾课程“广度”,跨学科理论体系构建,扩展交叉学科域;兼顾课程“深度”,聚焦医学案例、物理学前沿,追踪学科前沿动向;兼顾课程“高度”,响应社会需求,培养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在原课程教材体系中精选临床医学应用专题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医工融合思维。

借助信息技术,课程自建基础资源库和创设课程融合资源,逐步形成“六库一体”数字化教学资源。依托在线开放课程,创设更具校本特色和区域特色的融合资源:临床医学案例库、医学应用微课库等。精选  5  个临床医学案例,线下聚焦案例开展同伴式教学,交叉学科讨论实现深度学习,培养医工融合思维。自主研发“伯努利方程与血液流动”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学生可以在“肥厚型心梗”虚拟环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设置医药领域应用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专业课程的感悟,使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   

2 “六库一体”数字化教学资源

2、构建线上自主学习,线下深度学习的“双课堂互补”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3   五步混合式教学模式    

从课程整体性出发,在常态化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混合式教学模式基础上,创设“五步混合式教学模式”,按照“课前导学-线上自学-差异辅导-线下课堂-教学反思”五步进行(见图3)。教学内容以“章”为单元,分为易学点→重点→难点→高阶点。线上学生利用MOOC资源,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形成知识的贯通。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师生线下见面时间比较少,面对面交流机会少,如何在有限的线下课堂中实施高效的教学显得十分重要。基于“五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团队创新线下课堂“四段五环”深度学习教学模式。从课程两性一度出发,线下课堂通过案例教学、同伴教学等方式梳理重、难点问题,开展交叉学科知识融汇,进行高阶拓展。

3、聚焦医工融合案例,创新线下课堂“四段五环”深度学习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引导,以问题为基础,以思维方法为锚点,创新线下课堂“四段五环”深度学习教学模式(见图4)。    

4四段五环”深度学习模式

区别于传统课堂理论讲授教学,围绕“深度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线下课堂聚焦医工融合案例,按知识线脉络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分为四阶段,具体如下:

创设情境:精选医学应用案例,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创造价值引领与建构的契机。

深度建构:这是课堂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核心环节。深度建构包含独立尝试(小组合作尝试解决核心问题),协作探究(师生深度交流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归纳整合(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方法和思想,帮助学生建立新认知结构)。

修正同化:在充分的课堂互动基础上,通过学生自我反思及教师的建构示范,促进学生对自主建构的过程进行完善,对其结果进行修正,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趋向正确并实现对新知的同化,迁移应用。

评价反思:教师或其他学生对学生的迁移应用情况进行评价,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认知升华。

教学环节按照“五环节”开展:新课导入→认识现象→原理探析→知识应用→课堂小结

四、案例的创新点

1、重视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创新融入临床医学案例,突出医工融合的课程特色。

课程建设围绕信息技术不断深度融合,基于“新医科”“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建设了“在线慕课”基础资源,创设了“临床医学案例库”“医学应用微课”“物理诺奖集锦库”“思维导图资源库”等立体化教学融合资源,在“课前导学-线上自学-差异辅导-线下课堂-教学反思”的五步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信息化教学资源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教师实施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与时俱进,又可以根据培养目标、学科发展等变化更新替换,持续构建“医理工”交叉融合教学体系,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质量,突出医工融合的课程特色。

2、突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下课堂深度学习模式。

在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信息化资源,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自觉发现学习中的困难,主动探究学习中的难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组织、引导和辅助者,起“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差异化辅导及线下课堂案例教学引导,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线下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聚焦医工融合案例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一对一讨论、同伴讨论等,实现进阶式的学习,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发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积淀和提高。

五、改革成效及案例的推广应用效果

1、改革成效

(1)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课程评价满意度提高。

问卷表明学生普遍课外投入的时间比过去传统授课多,均表示课前线上自主学习为参与线下课堂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课程资源和教师的线上辅导非常有帮助。基于案例和问题的线下课堂讨论更有效促进深度学习,更能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课堂整体学生满意度高,学习更投入,更积极。

课程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先后获省级“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奖项,荣获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校级一等奖等,助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5  团队教师指导学生获奖证书及课程学习体会    


(2)课程团队教师教学能力及教研水平明显提升。

课程团队教师教学教学能力明显提升。教研室教师多次参加校级、省级教学讲课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课程团队在省级校级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10余次。教研室教师获省级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理科组)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本科高校在线教学优秀课程案例二等奖1项,校级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1项,学校第二届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一等奖,校级教学创新比赛一等奖、 省级第四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等多项荣誉。    


  

6 教学研究及教学荣誉情况(部分成果)      

7 教师参加学校教学创新比赛及省级教学创新比赛汇报现场

围绕混合式教学实践,课程团队教学研究水平提升,教学研究成果丰硕。团队主持教学改革课题省级4项、校级8项(部分成果见图8),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发表专利2项,参编规划教材2

8教学教改项目(部分成果)    

9 教学研究论文发表情况

2、推广应用效果

课程建设示范作用突出。课程于2010年探索信息技术辅助教学,2021年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2021年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1 年入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图10 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图11 课程建设历程

校内校外推广应用广泛。课程自2016年开始混合式教学,直接受益学生超6000人。慕课自2021年上线,已运行9期,校内校外选课人数超4500人,学习者遍布全国各地,受益面广。课程建设历经9次升级迭代(见图11),未来课程团队将秉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理念,持续探索混合式教学新生态,助力培养医工融合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