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巡礼

学院巡礼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巡礼 >> 正文

中医养生专业导学制--《经典导学与养生思维》

发布日期:2024-05-16    作者:     来源:     点击:

(基础医学院提供)


1.案例概述

中医养生专业开展导学制,吸取中医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的优势,培进行新型中医教育教学实践,突出五大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师结构创新、教学形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考核方式创新。设《经典导学与养生思维》课程,共96学时,每学期16学时。一门课程贯穿3学年、38名教师、17本核心书目,1个学生2名导师(基础、临床各1名),一门课程不设专门教室。以“经典导学”促进“养生思维”,中医养生学专业被评为2021年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全国第二。“中医养生产品科产教研融合基地”获2023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2019级学生有17%推免保研。


2.背景缘由

中医院校教育的中医基础课程主要在前三年,目前以课堂理论传授为主,教学以“标准化”为特征,难以真正较多时间接触临床实践,而历代医家有不同的理法方药特点,临床实际也各有特色,学生在“标准化”学习中医课程以后,1-2年实习过程也以西医课程和西医临床轮科为主,前三年学到的“标准化”基础理论,很难有机会融入到实践中,连“标准化”基础理论也逐渐淡忘,更何况面对千变万化的临床实际,所以毕业后数年内难以承担中医的临床工作,学生甚至会产生中医无用的错误观点。中医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并过于强调“标准化”,是中医院校教育多年来的痛点。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让生命力不断焕发,在于人才培养。在中医基础教育阶段即开展师承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中医基本知识体系的规范性和全面性,还能在跟师实践的过程中,看到老师如何亲自把理论应用到实际,马上就能加上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提升学生的中医信心,另外学生还在跟师过程中拓宽学术视野,学习老师个性化的诊疗思维和方法。因此,我们在中医养生专业开展教学改革,开展导学制,吸取中医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的优势,融合“五全”育人理念,培进行新型中医教育教学实践。

导学制融合了规范性和灵活性,其院校规范性和系统性体现在对于通识课程、中医经典、基础和临床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师承教育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体现在师生问答、临床体悟和经验传承的学与问过程中。前者偏重于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中国文化的浸润,中医药学知识结构的构建,相当于“读书”;后者偏重于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强调早临床、多临证,重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医患沟通的能力,相当于“临证”。


3.主要做法

教学理念创新

导学制指导师在规范院校教育之外,根据学生资质因材施教,结合个人学术思想实施个性化和人性化教育。导学不仅是问与学的往复,更是以临床问题和理论问题为导向的知识构建过程和能力培养过程。

基础医学院从2019年中医养生专业开展导学制,按3+2的五年学制,基础学习阶段和临床实践阶段各安排一位导师,导师与学生实现双向选择,每位导师带6名学生。导师指导时要着眼于中医养生学专业特点,侧重于治未病思维的培养和治未病技术方法的应用。

在基础学习阶段,专门设置《经典导学与养生思维》课程,一共96学时,每学期计16学时。根据学生所处学习阶段,精选学习专题,组织学生以文献研究方法为主进行专题理论探讨或创新项目研究,安排学生跟诊见习,每学年末以文章、学习记录、实践性学习、导师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与考核,给予与学时相应的学分在临床实践阶段,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在现代医疗环境中如何合理应用中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在治未病中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结构创新

引入课程导师,根据师资条件实现一定比例的小班分组教学。课程导师因材施教,让学生早日完成经典考级的进阶,奠定经典养生文献的根基。导学教师在全校范围内甄选邀请,虽然本课程由基础医学院中医养生与预防医学系主持,但是任课教师大部分来自系外,乃至院外。目前有38名已任或在任老师担任前三年基础学习阶段的导学教师,2019级和2020级学生进入第六临床医学院学习,也安排了相应导师带教。

教学形式创新

此课程不设置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与地点,由导学教师在校内灵活使用教学场所,可以是教室、图书馆、会议室、博物馆、门诊、药王山等场所。安排学生阅读书籍,布置学习内容和讨论话题,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每1-2周安排一次主题学习研究讨论会,检查学生学习成果,通过讨论会的思维训练,促进学习进步。也可以跟诊撰写跟诊医案记录,讨论分析医案,贯通读书与临证,临证过程也要求突出中医养生学特色,立足点离不开“中医”和“养生”。本课程以经典内容为学习导向,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真正落实学习主体,改变以往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同时培养主动学习习惯,实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1名导师的导学课,除了本组6名同学必须参加以外,鼓励其他同学参与旁听或者实践。所有中医养生专业学生共享所有导学资源。

(谈博教授开展导学课程)


(常金荣老师邀请吴文如教授开展导学课程)


(李建婷教授开展导学课程)


教学内容创新

《经典导学与养生思维》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经典、中医经典、养生经典三大板块: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汤头歌诀》;养生经典:《养性延命录》、《千金要方养性》、《遵生八笺》、《随息居饮食谱》;中华文化经典:《周易》、《论语》、《老子》、《庄子》,另加《本草纲目》共十七本核心书目。导学教师可以在核心书目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拓展十七本核心书目以外的内容。制定相应教学大纲,相对规范每学期的导学内容。

教学内容与原来院校教育模式的内容有交叉重合之处,通过导学教师从原本原文的角度进行梳理解读,了解学术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重点要点,有利于建立更完整的学术视野以及提高思辨能力。

考核方式创新

试卷成绩(50%):由中医养生与预防医学系负责命题,每学年考核一次。

论文成绩(15%):由中医养生与预防医学系负责评定,每学年评定一次。每学年每位学生在学年考前须在导师指导下完成1篇论文(含发表及未发表)并上交至中医养生与预防医学系,课程内共需完成3篇论文

平时成绩(35%):采取赋分制,由导师进行评定。要求:根据学生平时表现,按照A、B、C三个等级进行评定,要求A等级控制在15%以内,其他等级不做要求。


4.效果启示

 五大创新构建导学制

新时代的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传承与创新并举独立思考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前提。院校教育则侧重点在于学术和大量知识积累师承教育强调临证实用、技能训练、跟师实践。师承教育比较符合符合中医自身发展传承特点,但是院校教育是重要的根基,必不可缺。两者各有侧重,可以互为补充。基础医学院中医养生专业的导学制,较好地结合了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的优势,互补了彼此的不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五大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师结构创新、教学形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考核方式创新。以“经典导学”促进“养生思维”

聚焦能力素质培养,读书与临证相贯通。

 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聚焦中医思维和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经典研习(经典导学)、案例分析(PBL)、项目驱动(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种竞赛或大创项目)、专业写作(组织专业会议论文)、实践操作(适宜技术的实习)等方式,提升学生阅读中医药古典医籍和医学文献的能力、运用中医养生学理论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技写作和公文写作的能力。熟谙中医经典文献是提高中医水平、培养高水平中医人才的必由之路。读书与临证必须相互贯通,相互印证,认识水平才能螺旋式上升。“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学会“学习”和爱好“学习”是高水平人才的又一素质。经过经典导学相关课程,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在中医道路精进。

实践出硕果出成效。

2019级2020级中医养生专业学生前三年经典考级通过率位居全校前列。中医养生学专业被评为2021年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中医养生学生黄柳婷的“天年校园养生厨房——让中医药走进校园,融入生活”获得国家级大学创新项目。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我校中医养生学A+,排名全国第二。《中医养生学》翻转课堂获得广东省高等学校管理委员会2023年度教育教学教学改革优秀案例。“中医养生产品科产教研融合基地”获2023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2019级学生有17%推免保研,荣获国家级、省级、校级相关项目与荣誉称号3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