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成立于1986年,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实行“院院合一”的管理体制,是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办学实体。在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学院秉承“崇德远志、和衷有容、汲古求新、笃学精业”的大学精神,恪守“厚德博学、精诚济世”的校训,遵循“以人为本、德业双修、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以中医药学科建设为支撑,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以培养职业素质好、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为目标,为我国医疗事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图1: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
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学院共开办中医学(五年制、5+3一体化八年制、九年制)、中医骨伤科学、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专业(与佛山临床医学院合作办学)四个本科专业,拥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0个,硕士学位授予权28个。我校中医学学科连续两轮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我院依托其建设的中医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2020年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获批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广东省特色专业,2022年获批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各学科课堂和临床教学师资2322人,拥有院士刘良,国医大师禤国维、林毅,全国名中医刘茂才、张忠德,国家级人才奖励计划张忠德、周华,岐黄学者陈达灿、王小云、卢传坚、张忠德、林定坤,青年岐黄学者3名,广东省名中医39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10名,并在全国首创跨地区拜师以及“脱产跟师”“集体带集体”等师承模式,共有160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含国医大师40人)在院带徒,名师及高徒成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拥有全国优秀教师禤国维、广东省教学名师王小云、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卢传坚以及广东省南粤系列优秀教师14名,国家级教学/教师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博士生导师112名,硕士生导师260名等一大批优秀师资力量。
图2: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西医结合急诊内科学教师团队”
临床资源丰富。广东省中医院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拥有6个院区、4个门诊部,正在建设贵州、海南、珠海三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托管珠海市斗门区侨立中医院,是全国规模最大、服务患者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中医医院之一。连续10年蝉联全国中医医院竞争力排行榜榜首,是全国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首批重点建设单位,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被首批纳入“辅导类”的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拥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6个,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点专科/学科群: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0个。
科研平台强大。学院科研场地近4万平方米,科研设备超过2亿元,连续5年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中位列全国中医医院第一,连续2年入选研究型医院。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东省唯一一家进入二期建设的基地)、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首个中医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澳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等高层次机构,以及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和三级实验室、1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中医领域唯一一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3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023年,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是国家实验室体系重组后我国唯一一个新增的中医类全国重点实验室。近5年来,主持超过174项国家重点课题,562项省部级课题。
教学成果突出。学院秉承“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培养“高出一格”的中医人才,不断夯实教学内涵建设。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7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主持省级以上教学成果7项,参与国家级教学成果2项,近年来获得四大出版社规划教材主编20余部,自主立项建设了岭南中医教材7册、检验专业教材9册、中医骨伤专业6册三个系列的专业特色创新教材,自编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共10册,自编PBL系列教材4册,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评奖中,我院获得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副主编参编的《中医内科学》获得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
医院教学的全面发展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可,2022年获批为广东省首批高水平中医学院重点建设单位,2023年获批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学院、获批为广东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2024年的高水平中医学院中期考核中获评“优秀”。
图3:2022年获批为广东省首批高水平中医学院重点建设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