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前身为中医系,自大学建校伊始就一直承担教学任务,是大学历史最悠久、教学经验最丰富的学院之一。第一临床医学院与第一附属医院实行“院院合一”管理体制,是全国最大的中医临床教学医院之一。
学院以创新为主导,积极构建教学、医疗和科研“三位一体”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设立教育教学部负责全院教育教学管理,下设医学院办公室、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规培管理办公室、毕业后医学教育办公室和继续教育办公室6个办公室;构建“学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组织体系,设有系部10个、教研室28个。学院每年承担200多个班次13000多学时课堂教学任务,管理中医学(五年制、“5+3”一体化、九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眼视光学5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4000余人;目前教师中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2人、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3人,形成了一支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强的老中青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
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临床查房
学院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取得卓越成绩。学院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项下二级学科9个(牵头建设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及课程建设,逐渐形成以中医学为主的门类齐全、专业多元的医理相兼的专业架构。中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分别成为2020年、2021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医学影像学、眼视光学成为2022年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综合基地;2022年,成为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学院着力优化课程建设,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完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重视特色课程建设,实现一流本科课程多样化。结合课程思政示范团队、示范学院、示范专业建设,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将培育中医文化自信、医学职业精神、医学人文等教学理念浸润于培养全程,形成“文化自信→中医思维→临床能力”培养路径。以立德树人固教育之本,建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三协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2020年,罗颂平、李赛美教授分别成为全国中医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中医妇科学》《伤寒论》课程联盟理事长;《中医妇科学》《中医内科学》成为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21“拓金计划”首批入选课程,是全国中医药院校唯一入选的2门课程。截至2023年底,学院共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9门,入选数量及占比再创新高。
学院持续加强教学研究与教材建设工作。2017年至今,承担校级以上教育教学课题130多项,发表教学论文近400篇。2018年,《区域特色高素质创新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基于传承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实践》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经典根,中医魂——打造<伤寒论>金课的建设与实践》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2年,《院院合一医教融合,“守正-传承-创新”卓越中医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实践35年》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教材建设工作取得骄人成绩。2021年9月,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称号,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临床医学院。同时《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邓高丕)、《中医骨伤科学临床研究》(曾意荣)、《温病学》(吴智兵)荣获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截止2023年底,在规划教材主编申报工作中,学院已获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主编单位28个,教材主编数量位列全校第一。
学院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
学院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将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通过学科凝聚人才,以师德建设为根本,加强教师队伍内涵建设,设立教学人才培养项目,启动“名师工程”,发挥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示范引领作用。2017年,吴伟教授荣获第八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21年,林丽珠教授荣获第十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21年,邱士军教授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023年,杨晓军教授荣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校级教学名师。2023年,李俊、王大伟、杨忠奇、吴伟教授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教学团队。学院教师多次荣获教学竞赛奖项,包括2019年获“中医药社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2项、优胜奖项1项,2020年获广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2021年获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现场决赛二等奖;2023年获广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1项;2023年全国高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临床教师组个人全能二等奖和个人单项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