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材[2020]6号)《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21本)》等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努力推进学院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师资力量、提升教学质量、开展科学研究和落实立德树人等,为建设国内知名的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而努力奋斗!
结合学校资源,打造特色学科。依托学校中医药学科优势,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学科建设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有中医药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提升学院学科的影响力。学院拥有科学技术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点1985年开始招生,目前开设两个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生物、医学与哲学研究。科学技术哲学是学校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刘霁堂、智广元、邱龙虎等知名教授,他们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现有硕士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学院正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筹建工作。
坚持引育并举,增强师资力量。学院按照学校制定的《“强师工程”实施意见》《杏林学者岗位计划实施与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要求,将思政课教师引进培养纳入学校高端师资引培计划,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引进不同学科背景年轻优秀博士14人,建设校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2个、校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广东省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1人,广东省党史学习教育省委教育工委宣讲团成员1人,新时代广州理论专家宣讲团成员2人。获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1人、三等奖6人,学校新南方优秀教师奖1人、新南方优秀教师提名奖5人。
持续改革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做到“八个相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一是改革教学模式。《思想道德和法治》入选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入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二是改进评价方式。坚持闭卷统一考试与开放式个性化考核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学业成绩。三是打造特色教学。各门课程用好中医药元素,研制中医药特色精彩课件等,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教学资源平台。四是做活实践教学。充分使用学校的思政广场、附属医院等资源优势,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近年来,立项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课题10项,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优秀教学案例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获“南粤优质思政课例”二等奖。
支撑学科教学,开展学术研究。结合学校底蕴和特色,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研究,推进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近年来,学院国家级课题立项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立项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思政课专项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省级课题立项共计30多项;在《世界哲学》《广东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共4部,举办2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在中医药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广东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产生了较大影响。
落实立德树人,育人成效显著。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提升,是衡量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学院文洁贤老师指导学生在第十五届大学生科技学术季活动之广东大学生社会治理调研大赛中荣获二等奖、曾云珍老师指导学生荣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三等奖、邢华平老师指导学生在2022年“中国之治”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学院教师指导港澳台学生“中国情·华夏行”国情研学,厚植了他们家国情怀,指导青年志愿者服务涌现出许多使命担当、砥砺前行的优秀学子,如:2014级林雨乔同学到新疆且末服务,用燃烧的青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学院在学校大思政建设中发挥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推动学校形成立德树人新格局、新局面。如:学院积极参与和落实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与专业课教师携手打造课程育人,推动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总之,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办学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思政课程引领作用,推进“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时代新人。在学校“双一流”的建设征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